7月16日至22日,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、教育部主办,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办的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山地科学专题营举办。来自云南省、四川省的中学生和带队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山地科学之旅。
7月17日,2023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四川分营在成都科学城开营。开营仪式上,成都山地所党委书记、副所长罗晓梅致辞。成都山地所科技工作者代表、青年党员刘威带来了题为“青春向党 不负韶华”的微党课宣讲。四川省科协、四川科技馆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仪式。
(资料图)
在一周的营期中,营员们参观了西部“最强大脑”——国家超算成都中心,感受了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力量,参观了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展厅和天府新区规划厅,直观感受了天府新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先行区。在防灾减灾主题系列参观活动中,营员参观了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,认识了灾害,学习了自救互救本领。成都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讲师带来了户外应急救护技能培训。此外,营员在海诺尔环保科普基地开展了生动有趣的环保科普活动——“垃圾的奇妙旅程”,在宝墩遗址开展探寻“天府之根”之旅。营员们在天府农业博览园,参观了农耕文明博物馆和脱贫攻坚博物馆。一系列参观活动使营员们了解了天府之国、增长了见识、开阔了眼界。
在大师报告环节,山地科学专题营组织了山地科学系列讲座活动。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张文敬在开营第一讲中,以自身的经历向同学们讲述了在青藏高原、南极和北极的科考见闻。研究员谢洪以《认知山地灾害助力防灾减灾》为题,围绕山地灾害的科普介绍、类型判别、防灾措施、减灾思维徐徐展开。在弘扬科学家精神报告环节,研究员熊东红作了题为《享受探索乐趣,找寻人生价值——山地科研工作20年漫谈》的报告。研究员李泳带来了关于《科学与艺术》的人文类拓展报告。研究员魏达带来了题为《聆听青藏高原的呼吸》的科普报告。
在科研实践环节,营员们参与了“泥石流灾害课题”和“无人机与低空遥感技术课题”科学小实验。在“泥石流灾害课题”科学小实验课堂,科学导师介绍了泥石流的成灾方式、近年来典型的泥石流事件以及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,并通过动画短片演示了泥石流灾害的危害性以及正确的逃生方式。营员分组开展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小实验,通过对防治工程的防治效果进行检验,对防治工程如何发挥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在“无人机与低空遥感技术课题”科学小实验课堂,科学导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的原理、特点以及应用实例,带领营员动手完成了小型木质模型飞机的拼装,并现场进行试飞分享。通过参与科学实践活动,营员们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,体验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,锻炼了动手能力,激发了对山地科学的兴趣。
在特色活动中,同学们实地参观汶川特大地震震中纪念馆、漩口中学地震遗址。
在朋辈交流互动环节,山地科学专题营邀请研究生代表与营员现场交流。
闭营仪式宣读了优秀营员名单和优秀带队老师名单。
成都山地所自2014年承办山地科学专题营,今年是第十次活动。十年来,山地科学专题营围绕成都山地所自身的学科特点、专业特色和研究所的人文传统,策划开展了十余项多样化的山地科学科普活动,通过与名家大师的对话交流、科研实践、走进重点实验室、参观512汶川地震纪念馆和防灾减灾教育馆,朋辈互动交流等方式,带领营员们从不同的角度,深度了解成都山地所的专业特色,深刻认识山地科学知识,认知防灾减灾的重要性,感悟科学家精神和山地情怀。
开营仪式
开营第一讲
参观西部“最强大脑”——国家超算成都中心
参观天府新区规划厅
参观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展厅
参观大型泥石流模拟实验厅
参与“泥石流灾害课题”科学小实验
在汶川特大地震遗址缅怀
参观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
开展环保科普活动
参观天府农业博览园
关键词: